申请商标时,不少人卡在 “选什么类别” 这一步:选少了怕保护不到位,选多了又增加成本,遇到冷门产品更是不知如何归类。其实,商标服务类别的选择有章可循,掌握这些要点能帮你精准锁定保护范围。


先选大类再缩范围,平衡成本与保护

商标分 45 个大类,每个大类下有细分小项。建议先确定核心大类,再从细分小项里挑最贴合业务的。比如做服装的,核心是 25 类(服装鞋帽),可先选 “衬衫”“裤子” 等具体小项,再加入 “服装带” 这类关联项,用最少的费用覆盖主要业务。

遇冷门产品,找功能相似项

若《类似商品区分表》里没有你的产品名,别慌。比如卖 “智能花盆”,可选 11 类(照明空调)中的 “浇水装置”,或 21 类(厨房洁具)中的 “花盆”,通过功能相似性锁定保护范围。也能选产品核心部件对应的类别,比如 “手机壳” 可关联 9 类(科学仪器)的 “手机配件”。

跨类相似项别漏,隐性扩大保护

有些类别看似无关,实则存在交叉保护。比如 30 类(咖啡饮料)和 32 类(不含酒精饮料)存在跨类相似,注册时选其一,就能间接保护另一类的近似商标。这种 “不花钱扩范围” 的技巧,尤其适合预算有限的中小企业。

相关类别提前布局,防他人抢注

除了核心类别,别忘了相关领域。做餐饮的除了 43 类(餐饮服务),还可注册 35 类(广告销售)、29 类(食品),避免他人在上下游抢注近似商标。每个相关大类选 1-2 个代表性小项,既能节省成本,又能筑起防护网。

同类相似项必占,防客户混淆

比如做 “运动鞋” 的,除 25 类核心项,还得注册 25 类里的 “跑鞋”“运动鞋底” 等相似小项。这些项目容易让客户混淆来源,提前注册能避免后期维权麻烦。同一行业的不同细分品类,也建议全面覆盖,实现商标的立体保护。

选对类别是商标发挥作用的前提。若拿不准,可参考同类企业的注册范围,或借助专业查询工具分析。记住,类别选择不是一次性的,随着业务扩展,及时补充注册才能让商标始终成为品牌的 “保护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