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查询是关键一环,做好这项工作能大幅降低注册风险、提升成功率,避免浪费时间与金钱。不过,商标查询并非简单检索,其中暗藏不少 “潜规则”,下面就为大家详细拆解查询时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首先,要熟知商标审查标准,做到 “知己知彼”。商标查询的核心目的是规避相同或近似风险,而这类风险是注册失败的主要原因。那如何判断商标是否近似?2005 年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评审委员会发布的《商标评审标准》,是商标局审查员判断商标显著性与近似性的核心依据。比如文字商标中,发音、字形、含义有一项高度相似,就可能被判定为近似;图形商标则会从构图元素、整体风格等维度考量。只有提前吃透这份标准,才能更精准地判断自身商标的近似风险,减少注册失败概率。

其次,要警惕跨类别近似的 “隐藏陷阱”。常规商标查询多按商品或服务类别单独进行,比如注册服装商标会查第 25 类。但商标局使用的《类似商品和服务区分表》中,存在 “跨类别近似” 情况 —— 即部分不属于同一类别的商品或服务,因功能、用途、销售渠道高度相似,会被判定为类似。像第 30 类的 “茶饮料”(3002 组)与第 32 类的 “非酒精饮料”(3202 组),虽类别不同,但因消费场景、产品属性相近,属于跨类近似商品。若只查询单一类别,很可能遗漏风险,此时需扩展查询范围,最好咨询熟悉分类规则的专业人士,避免因跨类近似导致注册失利。

另外,还要考虑驰名商标的跨类保护。我国《商标法》规定,已注册的驰名商标享有跨类别保护特权 —— 即便某驰名商标仅在一个类别注册,他人也不能在其他类别注册相同或近似商标。比如 “茅台” 作为驰名商标,不仅在酒类(第 33 类)受保护,在食品、礼品等多个类别,他人申请近似商标也会被驳回。这就意味着,在查询时即便自身商标与非目标类别的驰名商标近似,也可能面临注册障碍,需额外排查相关驰名商标信息。

商标查询是技术活,既需要掌握《商标法》及审查标准等专业知识,也需结合实践经验规避潜在风险。只有全面考虑审查规则、跨类近似、驰名商标保护等要点,才能让查询结果更精准,为后续商标注册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