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标史就是中国商业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承载着我们祖祖辈辈的智慧与文化!


总有人说,中国人商标意识低下,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今天咱们就来看一看中国的商标发展史,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商周时期

很久很久以前的商周时期,老祖宗习惯在陶器和青铜器上镌刻一些符号和花纹等图案,但这些物品不能被买卖,因为普通老百姓根本就用不起,贫穷限制的不仅仅是现代人的想象!

中华上下五千年,你对这段商标史了解吗?

汉唐时期

大约2000多年前,民间商品交易活动开始频繁,「草市」商业区现身历史舞台。为了区别商品的来源对商品的质量进行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强制使用标志,《唐律疏议》中可见“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但此时的商品标志还不具有推销商品的功能,跟后来的商标功能还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北宋时期

在中国出土的所有文物中有关于“商标的记忆”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刘家功夫针铺的“白兔儿为记”不同今天的大白兔奶糖,针铺会在底部附着一则广告“收买上等钢材,制造功夫细针,不误宅院使用,客转于贩,别有加饶”。

中华上下五千年,你对这段商标史了解吗?

如果有IP人穿越到宋朝,完全可以考虑去针铺工作。不仅商标保护观念超前,营销文案也堪称教科书级别。甚至有理由怀疑针铺老板就是一名穿越者。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商标理念日趋成熟,类似「同仁堂」、「六必居」等商标不断出现在大众视野,时至今日仍然广为人知,当时那些企业的影响力等同于现在的「阿里巴巴」......


道光年间清朝还订立了商标目录,规定不准相连的两个字相同也不准音同字异或者字形相同。


晚清时期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


清政府被迫制定《商标注册试办章程》,西方各国开始为了往中国倾销商品而打压中国的民族工业商标,清政府曾试图修改章程但很多事情清政府没有决定权,未能实施商标注册。


清末的20年间只是实行了海关挂号,挂号商标有25900件,几乎全是外国商标。


北洋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孙中山先生组建临时政府,特意指出商标登录归实业部管辖。

中华上下五千年,你对这段商标史了解吗?

第二年北洋政府成立,开始派遣商标业务人员出国学习考察,期间不停地调研、考察和征求意见。1923年5月北洋政府发布商标配套法规《商标法实施细则》、《商标呈请各项书状程式》、《商标局暂行章程》,北洋政府设立注册局主要负责商标注册及管理工作。


国民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迅速垮台之后,南京政府登上历史舞台。这次重大的历史变革中,商标法没有受到任何影响,仅有两次小幅度的修改。


但是商标事业仍然举步维艰,内忧外患的国内环境和国际局势导致5年内商标局局长换了7人,商标注册也只有40000多件,其中还有一半以上的外国商标。


新中国成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恢复国民经济、治疗战争创伤,1950年颁布了《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实行统一注册分级管理的原则。


1954年开始实行「公私合营」经济制度发生变化导致商标注册的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


1956年国家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商标的定义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文革时期,国内多次开展了对商标制度的批评,全面否定商标作用。文革结束后,国务院指示要从速恢复注册制度端正了商标工作的方向。


1979年11月1日恢复了全国商标的统一注册。截止1980年底,共有注册商标约45000件,其中国内商标38000件,外国商标6700件。


改革开放之后

1993年国家修正了《商标法》,对于打击假冒商标犯罪、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发挥了巨大的惩戒和震慑作用,其中特别针对抢注商标问题进行了细则修正。


2001年本着进一步现代化、国际化,以铸就“一把治理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整顿和创造良性循环秩序的利剑”为目标,对我国《商标法》进行了重大的修改,这次修改幅度很大,修改了23条,新增加了23条。


2013年《商标法》进行了第3次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是调整了商标注册审查制度、规范公平竞争、纠正驰名商标制度某些误解以及加大对于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处罚力度。


2019年《商标法》进行了再一次的修改,这一次的修改主要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更有效地遏制商标恶意注册,加大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

中华上下五千年,你对这段商标史了解吗?

这一次的修改是根据国内的市场经济发展,做出商标法制的进一步完善。


商标史就是中国商业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承载着我们祖祖辈辈的智慧与文化,中国自古以来都非常的重视商标甚至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商标文化,商标不仅是历史的瑰宝,更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烙印。


看完中国的商标史,你还不重视你的知识产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