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宛如企业的独特标识,承载着品牌的声誉与价值。随着商标重要性日益凸显,商标侵权现象也时有发生。在分享诸多商标案件后,相信大家对商标侵权已有一定认知。但究竟如何精准鉴定商标侵权行为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详细剖析。


商标侵权的定义

商标侵权,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在相同或类似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亦或是通过其他方式干涉、妨碍商标权人使用其注册商标,进而损害商标权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商标权人的利益,也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商标侵权行为的判定标准

存在违法行为:若行为人实施了销售假冒注册商标商品的行为,这无疑构成商标侵权的关键要素。例如,市场上出现未经授权销售贴着知名品牌商标的仿冒产品,这就是典型的违法行为。

产生损害事实:行为人销售假冒商标商品的举动,会给商标权人带来损害后果。一方面,会造成严重的财产损失,因为假冒商品的低价竞争可能抢占正品市场份额,减少商标权人的销售收入。另一方面,对商标权人的商誉也会造成损害,消费者可能因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而对品牌产生负面印象。无论是财产损失还是商誉损害,都属于损害事实的范畴。

主观存在过错:即行为人对所销售商品属于假冒注册商标商品这一事实,要么已经知晓,要么应当知晓。比如,商家在进货时,面对明显低于市场价格的 “名牌” 商品,却未进行合理审查,就可能被认定为应当知道商品为假冒。

具备因果关系:违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必须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不法行为人的销售行为必然导致商标权人遭受损害结果。例如,某品牌因大量假冒商品涌入市场,导致其销售额大幅下降,两者之间就存在着直接的因果联系。

遭遇商标侵权的应对之策

一旦发生商标侵权,商标专用权被侵害的自然人或法人,在民事层面有权要求侵权人立即停止侵害行为,以防止损害进一步扩大。同时,侵权人还需消除因侵权行为给商标权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恢复商标的良好声誉。此外,侵权人还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对商标权人因侵权行为遭受的财产损失进行补偿。

在商业活动中,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应深入了解商标侵权相关知识,严格遵守法律法规,避免陷入侵权风险。同时,也要积极维护自身的商标权益,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