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创业者或企业为抢占市场,会在商标提交注册申请后,就急于将 “注册中商标” 投入使用。但从法律规范与商业风险角度来看,这种做法并不推荐,背后隐藏着多重隐患,需谨慎对待。


首先,注册失败导致前期投入打水漂是核心风险。根据《商标法》规定,商标需经过形式审查、实质审查、公告等多个环节,整个注册周期通常需要 6-12 个月,且并非所有申请都能成功。若在使用 “注册中商标” 期间,因与他人在先商标构成近似或相同、违反禁用条款等原因被驳回,企业此前为商标设计、包装印刷、宣传推广所投入的资金和精力,都将无法收回。比如某食品企业在商标注册期间,花费数十万元制作包装并投放广告,最终因商标与已有品牌近似被驳回,不仅要销毁所有包装,还得重新设计新商标,损失惨重。

其次,易引发商标侵权纠纷。“注册中商标” 尚未获得法律保护,若其与他人已注册的商标高度相似,在市场上使用时极易被认定为侵权。一旦被商标权人起诉,企业不仅要承担停止使用、销毁侵权产品的责任,还可能面临高额赔偿。数据显示,近年来因使用 “注册中商标” 引发的侵权纠纷占商标类诉讼的 30% 以上,不少中小企业因此陷入经营困境。
再者,影响品牌形象与消费者信任。若 “注册中商标” 最终注册失败,企业需更换新商标,这会让消费者对品牌产生认知混乱。比如某服装品牌在注册期间积累了一定客户群体,后期因商标注册失败更换标识,老客户难以识别,新客户又对品牌缺乏信任,直接导致销售额下滑 30%。这种品牌断层带来的负面影响,往往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成本来修复。

最后,可能影响后续商标注册流程。若在商标审核期间,“注册中商标” 已大规模使用,且被他人提出异议或无效宣告,会增加商标注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同时,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证据,若不符合法律要求,反而可能成为阻碍商标注册成功的因素,进一步延长注册周期,影响企业的市场布局。

综上,虽然 “注册中商标” 看似离成功仅一步之遥,但在未获得商标注册证前,盲目投入使用的风险远大于收益。企业应耐心等待注册结果,或在专业商标代理机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使用策略,避免因一时心急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