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商标一直是各大公司发展的护城墙,许多眼光长久的企业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已申请了商标。但也有许多企业对知识产权一直不太重视,导致企业在后期的发展中遇到知识产权问题就手忙脚乱。岂不知商标申请正是中小企业保护知识产权四两拨千斤的重要手段。

一个小小的商标怎就成为绊脚石了?苹果公司曾在商标问题上交了巨额学费,当年跟深圳唯冠争夺iPad的商标案,最终花了6000万美元解决商标纠纷。

“嘀嘀车”由于没有在早期及时注册商标,在 2014年下半年因为商标侵权被索赔 8000多万,并被迫更名“滴滴打车”。还有腾讯、阿里巴巴、京东这种大公司,也在商标上吃了不少大亏,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和金钱来挽回……

不注册商标对企业的一个致命缺点,但是当发展上去,发现商标来不及注册额,又不舍得购买商标的时候,往往流失的已经不再是一点点小的经济价值了,而是享有该商标的专用权是不是能达到对手了。也就是说,别人可以随意使用这款商标而不构成侵权。

下面举例说明,甲企业生产了一款商品但未为其注册商标,不料此款商品因质优价惠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迅速打开市场成为爆款。看如此情况乙、丙、丁...等多家企业觉得有利可图,遂将一批成本低质量差的同款同名商品也推向了市场。因为大家所用商标一致,消费者自然而然的认为所有产品均为甲企业生产。这些劣质的商品对甲企业的影响可想而知。乙、丙、丁...等企业在盈利的同时,也用这些同名劣质产品损害了甲企业的名誉。此为情况一,更有甚者抢注甲企业此款商品商标,反过来倒打一耙,用商标专用权让包含甲企业在内的其他企业停止使用该商标或缴纳商标使用费。你说致命不致命?


而相信大家都知道,只从天猫出台新规:没有第35类商标,不可开设天猫旗舰店。很多企业的知识产权观念瞬间颠覆了。等用到的时候才想起去申请商标,拿到商标注册证书最快也到一年之后了,期间很有可能错失商机,阻碍企业发展。

我国《商标法》实行“申请在先原则”,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公司需要提前将产品、LOGO、APP、公司名称等重要信息注册为商标。很多企业对商标注册吝于投资,往往抱着反正还没火,也没人仿冒,何必花钱注册的投机心态,结果品牌真的火了,商标也被别人抢先注册了。有人愿意花一千多提前布局注册商标,有人愿意急用选择花几万元来买商标,有人愿意选择花几十万甚至更多来维权,前者是经验,后者是教训,前者是投资,后者是成本。

所以麦豆建议企业主,如果还没开始创业可以选择注册,而已经走上道路,品牌已经被注册使用的,要快速学会变通,购买属于自己产品的合适商标,来替换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小创业公司形式,未来是达到竞争对手的很好的因素。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讲,无法将商标一一进行全类别注册,但至少我们要保证注册涉及核心业务及其相关的商标类别。因为众多企业设立时的情况不一样,有的财务上比较充裕,有点比较紧张,所以针对不同的公司采用不同的注册策略量体裁衣即可。